手写录取通知书,写的是一份心
古往今来,对师者的称颂和赞誉之辞从不匮乏,如视老师为尊长,认为“事师之犹事父也”,从而称老师为“师长”“师父”。也有直抒对这一身份的敬重,把其称作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”。
这些誉美之言,都展露了潜藏大众心中的一种社会共识,诲人不倦、承托教育重任的老师理应受到尊敬。
然而,得到赞誉并非师者初心所求,真正燃起师者心中灯火、支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心系讲坛的动力源泉另有一番天地。
近日,浙大城市学院校长手书的录取通知书在网上热传。据校长罗卫东说,这是一年一度的必修课,全手工操作,是满心希望;而陕西师范大学的手写录取通知书也引发关注,参与这次书写活动的有在职青年教师,也有离退休教职工,甚至不乏年逾古稀、已近耄耋的老教授。
校长罗卫东为新生签发录取通知书
虽正值暑热时节,但他们依旧非常默契地来赴这场唯美的约定。手写录取通知书,承载了老师的期盼和无数学子的青春记忆。
诞生于这些老师笔下的方正小楷,在汉字的方寸中打开了一扇微小的窗口,让大众得以窥见一种独属于教育工作者表达教育理念、抒发师者情怀的方式。
字里行间,真切诠释了师者的心中日月和初心所寄。
一
有人说,师者之于学生的感情犹如一潭清水,甘冽洁净、透明澄澈,质朴且素净。
一支粉笔、两袖清风、三尺讲台,从年少到迟暮、从青丝到白发,岁月在指节磨出老茧,他们从不在意。
而赤诚会使这汪清水升温,当注入满腔热爱时,它就会沸腾,恒久而热烈。
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”,表明的是教师的身份责任,而师者之所以热爱为师,不过是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、一字一句能影响和帮助学生茁壮成长。
在先生们的眼中,看到的是一棵棵树苗不断开出枝桠,一幅充满生机的未来图卷渐渐展开。待蔓蔓日茂、芝成灵华,观这“桐花万里丹山路,雏凤清于老凤声”,莫不是人生一大乐趣。即使年事已高,我又怎可错过这一场盛宴?
培育引导学生追求专业的精深和通透,激发他们向上奋斗的热情,成为心怀家国的有志之人,即是老师的赤子之心和最诚挚的情感。
正如当年中学教员柳潜,在看到19岁的毛泽东写下作文《商鞅徙木立信论》时大为感喟,情不自禁地在这篇400多字的短文上作了6个眉批,还破例在文章最后写了一个总评。他称赞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利国富民的改革抱负,大力鼓励他继续奋进,期许他日后能取得伟大的成就。
《商鞅徙木立信论》图源:央视新闻
20余年后,身在延安的毛泽东还清楚记得:
“那里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,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很愿接近我。”
新中国成立之初,毛泽东还曾托人打听柳先生的消息,望其代为问候。
“育才造士,为国之本。”当好青年学子的引路人,为他们撒下真善之籽、点起理想之灯、擦亮信念之光,这是广大师者最深沉的追求。
一封手写录取通知书,虽短短不过数行,凝聚的却是老师们真挚的育人情怀,见字如面、纸短情长。
二
也有人疑惑,用电子印刷同样可以复刻出精美的书法,而选择手书签名,需要组织成员进行长达一个多星期的工作,是不是太过费时费力?
其实,这是老师们珍视的仪式感。
他们会小心地提起尖细的小楷狼毫笔,蘸上墨汁,在录取通知书上郑重地写下新生的姓名、专业等信息。整个撰写过程聚精会神,完成得一丝不苟。
对他们而言,每一位新生名字的背后,都是一副鲜活的面孔。投递出去的不仅仅是一份入学通知书,还有学生对即将迎来的校园生活的初见之美,以及对老师的憧憬和想象。
而当学生欣喜地收到来件,并自发将它装裱珍藏时,这也将成为他们的独家记忆。在笔墨挥毫的一勾一画之间,建立了与学校、老师的第一次情感连接。
谈及这些高校的初衷,除了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外,更是把这份录取通知书看作开学第一课和“育人”的前置课,饱含了对学生的祝福和未来的期许。
三
当然,手写录取通知书只是老师们表达愿景的方式之一。
所谓“恬笔伦纸,钧巧任钓。释纷利俗,并皆佳妙”,除书法之外,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给其他高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
比如,温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融合了“乐清细纹刻纸”和“木活字”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画面布局疏密有致、充满喜悦和吉祥氛围,传递给学生一种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价值观。
温州大学录取通知书
还有,浙江农林大学以毛竹为原材料,运用刨切微薄竹技术,制造出一座立体可折叠的银杏树林造型,银杏树林的底座则是两条环抱相向的锦鲤,可谓匠心独具,饱含了学校对新生的祝福和期望。
可以说,这些满载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录取通知书,凝聚了众多教师的智慧和心血,一笔一画满载师者的美好心愿。
对于青年学子而言,对老师的最大慰藉不是赞赏,而是不辜负、不懈怠他们的期许。
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、最有生气的力量,在新时代,青年学子更要焕发澎湃的青春活力,勤奋向学、恪守正道,立志成长为德才兼备、勇担使命的国之栋梁。
如此,经年之后,这封手书的录取通知书才会在岁月的研磨中历久弥香。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
往 期 精 彩 内 容